润州游记
比起“镇江”,我更爱“润州”这个名字。
或许是初到镇江恰逢秋雨,“润”字似乎更切合这个江南小城带给我温润宁静的第一印象。
说来惭愧,生在江苏,却从到过镇江。这次我有机会踏上这片享有“天下第一江山”之美誉的城市。
周末我们一行人早早驱车前往镇江金山,尽管寒露过后秋意渐浓,老天也不失时机的下起小雨,又平添了几分寒意。但是大伙游览的热情却未被影响分毫,一下车我们便直奔金山寺。
少走几步,便看到宝相庄严的寺门,门前两座石狮拱卫着香炉,巨大的石牌坊上刻着康熙皇帝亲提的“江天禅寺”四个大字,想必这便是金山寺的正名了。进入寺中,顿有豁然开朗之感,虽然金山只有四十余米高,远不如我们的狼山巍峨挺拔,但是流连其间,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念佛堂,方丈室等建筑依山而建,通过廊、檐、石级巧妙串联,给人一步一景的惊喜。望着大雄宝殿上“度一切苦厄”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感叹于金山寺不愧为禅宗四大名寺之一的同时更惊叹于匠人们的天工巧夺。
顺着山势拾级而上便来到了法海洞,很遗憾当天并没有开放,据说这里便是金山寺的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的住所。提到法海,导游大哥特别告诉我们,他跟我们从《白蛇传》所认知的那“不懂爱”的法海可谓大相径庭,现实中的法海是一位对中国佛教发展有着卓越贡献的得道高僧。想着一个佛学大家竟因后人演绎的故事而被我误解了这么多年,心里不禁有些惭愧,若是日后有朋友提起金山寺和法海,我想我定会为他正名。
接着复行数分钟,我们就达到了金山的最顶峰——慈寿塔。这座八角七层塔始建于南朝,据说原本有南北对立的两座,后来倒塌了,如今我们见到的慈寿塔其实是光绪年间修建的,它也作为金山的标志保留至今。塔的不远处有一望江亭,恰逢下雨,我也顺着人群避到了亭边。放眼望去,于近可以俯瞰金山寺庙宇交错,于远可以眺望江海一线天,难怪康熙皇帝会挥毫泼墨提上“江天一览亭”几个大字,想必也是看到了眼前的景象情不自禁吧。
离开金山寺我们马不停蹄又赶往了下一个景点——西津渡古镇。西津渡自古以来作为重要的渡口向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王安石当年从西津渡口应召赴京时也留下了“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千古名句。而如今的西津渡早已弱化了渡口的功能,明清时的遗迹也多被保留了下来,使原本便古色古香的小镇又多了几分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感。雨天漫步于古镇,少了往日的喧嚣,却多了一丝沉静,踩着脚底的青砖,看着一路朱红雕花的古屋,撑伞走过的行人,听着街边店家的吆喝声并加杂着淅淅沥沥的雨声,不由地哼起了南拳妈妈那首《牡丹江》——“青石板的老街上,你我走过的地方……”一时间竟有些恍惚,仿佛被带回了那个笙歌曼舞的年代。
恋恋不舍的离开西津渡,我们乘坐渡轮到达了长江之中唯一一座四面环水可供游人观光的岛屿——焦山。下船没走多远,便看到了庄严典雅的定慧寺山门,走近寺门,一只石狮下避雨的小猫便第一时间迎接了我们,之后的游览中我发现这些猫也的确称的上焦山一景,一路走来大大小小十几只,有的凑过来让你抚摸,有的则躺在地上懒洋洋的看着过路的游客,丝毫没有畏惧之色,这些焦山的主人们也为庄严的定慧寺增添了几分生气,若有机会再来,我一定会带上猫粮以感谢他们今日的接待。
出了寺园便来到了碑林园,碑林的建筑风格颇有点苏州园林的韵味,亭、台、池、木再配合上连廊竹林,显得尤为诗意唯美。园内现存碑刻500通,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瘗(yì)鹤铭》了,虽然其为南朝书法家陶弘景还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作至今仍有争议,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颇为深远,有着“大字之祖”的美誉。
顺着曲折的石级一路登上了焦山,或许是之前的金山登的太过轻松,70余米的焦山竟让我有些气喘。稍作休息穿过万佛塔顺着西麓下山便看到了著名的“三诏洞”,据说东汉学士焦光不愿做官避世于此,汉献帝刘协惜其才能,曾三下诏书请焦光出仕为官,结果都被焦光拒绝了。而“焦山”的名字也是后人为纪念他所起。
回到山脚,不觉天色渐晚,一天的润州之行也接近了尾声。秋雨浸润了衣角,“天下第一江山”则涤荡了心灵,爱上一座城或许只需某一眼的投缘,离开一座城定会有再相聚的期待……
张伟(开发区)